古韵盐渎“牵手”千年运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成立

2021年11月06日 10:44:2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江苏没有一座城市能够离开运河讲自己的文化,江苏的每一座城市的记忆中都有大运河写下的篇章。”11月5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成立大会暨第三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盐城召开,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盐城市委书记曹路宝致辞并为盐城分院揭牌。

  千年前开凿的大运河在江苏蜿蜒约790公里,流经8个城市,广袤土地、万千民众得以滋润、繁衍。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泽被后世:沿线常住人口占全省85%、经济总量占全省91%。一座座繁华城镇依之而建、缘之而兴、因之而美。

  因为紧邻黄海的区位优势,盐城自古以产盐著称。据目前已知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受封广陵,开始招纳亡命之徒,进行海盐生产,同时为了运出海盐,开凿邗沟支道,也就是从扬州经泰州至如皋的运盐河,这也是运河与盐城发生最早关联的记载,至此二者结下不解之缘,绵延千载。

  “今天的盐城,满载文化而源远流长,奋楫扬帆而勇立潮头,人与河相依、城与河共生、海与河畅通,必将续写大运河文化带生生不息的千古传奇。”盐城市委书记曹路宝在致辞时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的成立,为该市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基因、谱写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盐城篇章提供了坚实的智库保障,也为重塑城市地标、造福老区人民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期待专家学者发挥专业特长,献睿智之言、聚发展之力,帮助盐城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探究运河人文演进历程,挖掘串场河盐韵文化特质,再现盐城历史发展脉络,共同打造高品位文化长廊、高颜值生态长廊和高效益旅游长廊,让文脉流长的盐城焕发现代风采,让打开心扉的盐城迎接新的辉煌。同时,希望大家携手并肩、逐波踏浪,共同谱写千年运河的现代化新篇章,为推动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盐城史称盐渎,不仅是因为此处“环城皆盐场”,还因为这里有运盐的串场河等水道。在水文水运关系上,盐城始终与大运河关系紧密,是江苏“里运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运河沿线,在其他省境内,大运河大多呈线状,但在江苏却形成了由运河干线与若干支线组成的大运河网络水系。”相关专家介绍,正是这样如毛细血管密布的大运河水系,将省内的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海洋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联为一体,大运河文化由此也成为促使当代江苏文化一体化与多样化共生发展及全省各区域文化建设均衡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年6月3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将盐城、连云港两市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的建议,由此构建网状分布的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格局。此番“官宣”,意味着盐城、连云港两地正式纳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原有“8+3”运河城市朋友圈基础上,实现全省十三市全员加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家庭。

  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在致辞中说,盐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古韵十足的城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的成立,是盐城市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策应国家和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系列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统筹盐城大运河盐运文化研究力量,支撑江苏全域大运河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希望盐城分院融汇众智、做出特色,高效服务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建设目标,强化系统性思维,在组织建设中不断整合多个专业领域的研究力量,加快建设多学科“联动互补”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在协同创新中发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新的增长点,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的思想理论支撑,推出更多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和打造特色鲜明的盐城智库品牌。

  成立大会后,第三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正式拉开帷幕。峰会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举行了主题报告会和分论坛等活动,大运河沿线各省市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商沿运河区域如何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来源:江苏广电盐城中心站/沈春良  通讯员/韩宝贵  夏恒瑾  摄影/郜野乔 编辑/俞思琼)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