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长江入运河第一闸,江都邵伯船闸旧址有望迎新生

2019年09月01日 16:37:40 | 来源:扬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民国邵伯船闸模型老照片

  民国邵伯船闸遗存 慕相中摄

  在最近出炉的“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中,邵伯船闸入选“40个最美的运河地标”。近日,由市交通局和中设设计集团共同编制的《扬州市创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城市发展规划(2018-2035)》新鲜出炉。关于邵伯船闸有这样一段文字:“结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强化运河航运文化展示,在江都邵伯镇打造全国领先的船闸博物馆。”

  扬州交通专家吴家兴认为:这座民国第一船闸是运河上的重要遗产,记录了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步伐,有着大河风光,有着人文故事,内容非常丰富。  

  长江入运河第一闸

  当时最先进最大的现代船闸

  在浩浩荡荡的大运河邵伯段和明清故道之间,记者看到了这座民国船闸的断垣残壁。在民国时期,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导淮工程,也是由长江入运河的第一船闸。主要用于维持运河邵伯至淮阴之间航运水位,保其最低水深不低于2.5米。

  我市水利专家徐炳顺告诉记者:此闸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开工,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年底正式通航。船闸有效长度100米,宽10米,上下游最大水位差7.7米,为双扇对开式钢门。在当时来讲是扬州运河上最先进的船闸,不仅工程规模大,而且壮丽,是游览佳处,当时扬州到邵伯船闸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都是坐着小火轮来的。闸室灌水及放水时间约24分钟,船只进出需时30分钟,每次可放行船只约20艘,昼夜通航,每天经过船只350艘。

  1949年以后,该闸被新建的邵伯大型船闸代替,1979年扩大运河向北送水过水断面时,将使用过43年的邵伯船闸拆除。现船闸部分闸室岸墙仍在,上面盖有办公小楼。  

  闸门钢材来自英国

  当时造价为87.8万元

  1934年,为建邵伯船闸,当时的导淮委员会建立了邵伯船闸工程局。邵伯船闸为由当时的导淮工程处设计,经费系来自英国减免的庚子赔款,钢材、闸门、电机都是从英国运来的,木材来自美国。

  徐炳顺告诉记者,为方便建闸施工,不影响通航,闸址选在邵伯古运河两岸,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中标施工。基础工程完成后,即着手建筑物浇筑,上下闸门两侧之间的墙身与底部连成一体,用钢筋混凝土灌筑,成坞式整体结构。上下游闸门为钢质人字门,每扇重6吨,4人即可操纵启闭。民国二十五年(1936)八月放水验收,十二月正式通航。

  船闸造价预算为60万元,实际耗资(包括建筑古运河拦河坝等杂项工程)87.8万元。  

  经历四次大修  

  因阻碍江水北送断面而拆除

  徐炳顺说:船闸建成后,历经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956年、1963年、1967年四次大修,1979年拆除。

  第一次大修:

  由于船闸部分设施遭战火摧毁,国民政府于1947年春开展修复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修理上下游闸门及开关,拆修活动桥及护栅栏等,修复上下游块石护坡,除锈油漆,清除闸室积淤,校正闸门及各部件开关。大修后船闸得以恢复旧观。

  第二次大修:

  1956年3月,过闸芦苇船失火,烧毁船闸人行桥一截,加之原有栅栏架挑出部位限制了闸室的有效宽度,同时闸室两岸块石护坡平台上下亦有部分损坏及裂缝,故决定大修加固。工程由船闸加固工程工务所负责施工,项目包括拆除闸室人行便桥,使闸室宽度由10米增加到15.8米,另建桥于护岸的后部以及整修块石护坡。  

  第三次大修:

  1958年,大运河整治拓宽运河航道,在邵伯老船闸以西新建规模更大的邵伯船闸(现称邵伯一线船闸)。1962年新船闸建成通航,老船闸不再使用。1963年,因江都抽水站向北送水,经过邵仙河,需要在老船闸与新船闸之间开挖河道进入里运河,于是将老船闸经改道调尾,与里下河沟通通航。  

  第四次大修:

  自从老船闸西侧开挖高水河后,由于高水河与里下河水位相差一般在5米以下,而高水河距离闸室只有50米,造成闸室西岸护坡严重裂缝、沉陷,人行便桥移位,且持续恶化。1967年,进行了翻修,但闸况并未好转。  

  1979年,因高水河成为“江水北送”的主要输水通道,需扩大过水断面,且老船闸技术状况日益恶化,决定停止使用并予以拆除。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