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守护着大运河“听”的记忆

2022年05月20日 16:01:28 | 来源:新华社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行走在河北沧县捷地回族乡的大运河畔,耳边响起号子声,仿佛让人又回到了曾经繁华的运河。原来,是几位老人正在一起练习运河船工号子。

河北沧县运河畔,京杭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在进行表演。

  这就是当年响彻运河两岸的船工号子,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京杭大运河在河北沧州穿城而过,作为曾经的水旱码头,悠扬的船工号子,是保留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过去,纤夫们弓着腰迈着腿,在两步一号子的节奏中,用绳索拉起了大运河两岸的繁荣与兴盛。

  从2007年开始,沧州市有计划地将运河船工号子整理成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作为沧县大运河研究会会长,邢景会始终活跃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一线。在他看来,将大运河“听”的记忆传承下去,是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如今,船工号子已入选沧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了京杭大运河一张响亮的名片。

河北沧县运河畔,京杭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在进行表演。

  在沧州博物馆百戏之源——沧州杂技文化展厅内,一段悠远的“锣歌”,把人们带进了杂技的世界。老艺人在演出现场边敲锣,边“唱曲”。这种随着技艺传承发展下来,吸引观众的口语艺术,被称为杂技“锣歌”。

  “锣歌”中提到的“条河”就是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被誉为“杂技之乡”的吴桥,是位于河北东南端的一个县城,运河纵穿全境。历史上,运河既是吴桥人赖以生存的主要河流,也是吴桥人走南闯北的重要航道。

2020年10月21日,在河北沧州青县大杜庄中学,讲解员为学生讲解运河的开凿历史。新华社记者 王民 摄

  1993年,吴桥杂技大世界建成开放,成为了吴桥杂技非遗的集中展示平台。如今,走在江湖文化城,各具特色的“锣歌”在杂技小院、上刀山、硬气功等各个场地重新响起。老艺人们又一次唱起“锣歌”,唱响了吴桥杂技的青春之歌。

2021年9月28日,演员在第18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式上表演《肩上芭蕾》。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作为南北文化的黄金水道,大运河给戏曲、杂技等民间艺术提供了发展的舞台。时至今日,当运河水从南到北流淌而过时, “活”起来的运河,正在人们耳边再现着千年的风采。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