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遗产!省级首批……清名桥、盘门、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等入选

2021年12月09日 16:54:39 | 来源:运河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为加强江苏水利工程遗产管理保护,根据水利部关于国家水利遗产管理保护工作部署和厅党组年度工作安排,经各地申报、补充梳理、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环节,研究形成《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

  水利工程遗产是治水文化重要载体,开展水利工程遗产保护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务实举措,是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好水文化的重要抓手。

  近日,江苏省水利厅公示了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名单包括江苏117处水利遗产,与运河有关的水利遗产更是占比居多,如无锡的黄埠墩、西水墩、清名桥;常州的文成坝、舣舟古渡及御码头;苏州的吴江古纤道、宝带桥、盘门;淮安的清江大闸、板闸遗址;扬州的刘堡减水闸、大运河明清故道(邵伯段)······

  01、无锡江南运河清名桥段故道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清名桥在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运河无锡段上规模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

  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工作人员葛玲表示:“桥的一头连接着我们的南长街,另外一头连接着南下塘,站上桥头在一侧可以看到我们的水弄堂优美的水乡风景,两岸是明清的建筑,将这条河夹成一条狭窄而悠长的水弄堂,在另外一侧就可以看到我们2500年的大运河与3200年的泊渎河在此交汇。”

  清名桥全长43.3米、宽5.5米,高度为8.5米,近距离看,整座桥用花岗岩砌筑而成,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却依然保存完好,成为江南运河水乡文化的生动注脚。

  02、无锡黄埠墩、西水墩

  黄埠墩,是无锡城北一颗不沉的明珠,也是古代无锡一个绝佳的观景处。旧名小金山,墩小而圆,面积220平方米,四周为石砌驳岸,位于吴桥以南、惠山浜口的古运河中心,因春申君黄歇曾在此疏治芙蓉湖而得名。岛上有寺,香火点点。北为双河口,南为江尖渚。

  黄埠墩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北上伐齐,曾在墩上系舟,大宴群臣。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在无锡建城,东汉《越绝书》有“春申君时,立无锡塘,治无锡湖”的记述。就在这期间,一片开阔的水面上,出现了黄埠墩。

  黄埠墩最让无锡人记挂的,是南宋名相文天祥。今天的黄埠墩上,建有“正气楼”以纪念文天祥。清代时,康熙乾隆南巡也曾到过黄埠墩。

  现如今,黄埠墩已成为无锡古运河上一道重要文脉,一处标志性的历史景点和大运河无锡段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

西水墩

  古运河自江尖起分为二流:一流穿过莲蓉桥,绕城东至南门;一流向南与城西梁溪河合道,绕城南至跨塘桥北,重与城东运河汇流。梁溪河与古运河分道处,河心一岛屿为西水墩。西水墩与黄埠墩,同有“灵墩”之说。旧时传说黄埠墩是“天关”、西水墩为“地轴”,乃梁溪灵气所钟,古城赖以得人杰地灵云云。

  西水墩,旧称窑墩,原为侍御吕公卤别业,其子少卿元夫增润之。后属秦家,秦金在墩上建有别墅,当时他晋封为太子太保,故又名“太保墩”。实际上是秦金的一品夫人钮氏礼佛静修之处,建有宝珠庵,佛堂供关帝像。后改建成水仙庙。

  清末,有儒商渔民捐资修葺西水墩,颇具规模。建筑面积11300平方米,占地面积达4666平方米。修建后的水仙庙庙宇巍峨,有头门、正殿、二殿、寝室、仪门、牌坊等,二殿有戏台, 戏台分为里外两部分,以此纪念抗倭领袖王其勤和率民治水的刘五纬。2000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拨款一千三百余万元,迁出民居,整修戏楼、工字殿等古建筑,并冠名文化公园。

  03、常州文成坝、舣舟古渡及御码头

  文成坝是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修建的堤坝,位于大运河东通吴门段、舣舟亭处。明代洪武二年改建新城,在舣舟亭、万寿宫东开挖新河,并将挖出泥土在此建坝,以示将常州的问起堵在城东通吴门,不让文气随运河而东流,还筑龙亭在此。每年文人雅士在此作诗留墨,以示纪念。

  舣舟亭在常州市延陵东路南侧京杭大运河畔,东坡公园内。舣舟亭始建于南宋,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来常州时泊舟登岸处,东坡终老后,后人建亭纪念。舣舟亭三面环水,临运河而筑,小巧玲珑,布局得体,东有厅堂、西有土山凉亭、南有假山和乾隆碑廊、北有盆景园,中间还有造型奇特的龙亭,亭榭结合,浑然一体。经过碑廊则有“洗砚池”静卧假山湖石之间,舣舟亭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临运河而立。

  东坡古渡,即东坡渡舟之埠。千年前,苏东坡前往润州赈灾,途经常州时恰逢除夕之夜,为不惊动当地官府和友人,便泊舟通吴门外,写下了“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的千古名句。

  随着朝代更迭,当年东坡泊舟处几经变迁。明初,常州守将汤和始建筑新城,通吴门缩至天宁寺西东吊桥处,罗城遂废,水门亦废。万历九年,知府穆炜又在太平桥东筑文成二坝。至清一朝,文成坝南又建万寿行宫,罗城水门一带,成为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江南、驻跸万寿行宫的御码头。

  东坡公园改造时,常州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将御码头改建东坡古渡以思古追念。

明海摄

  04、苏州盘门

  据古籍记载,苏州城最初是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门八门之一,古称蟠门。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今名。

  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筑,瓮城为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明初、清初和晚清都曾进行过修缮。

  现存的盘门与南宋《平江图》碑所绘,方位相符,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是苏州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水陆城门。

  陆城门分内外二重,二门之间设有"瓮城",可藏卒数百,以备突然出击之用,水城门和陆城门紧相毗连,亦系砖石结构,分内外二重。水陆城门均设有巨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池。

  05、扬州大运河明清故道(高邮段)

  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北起高邮界首镇,南至高邮镇,全长30公里,现已无水。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段河道集中反映了大运河由湖道向河道演变的动态过程,是反映大运河河湖关系的“活化石”。该段最初直接利用湖泊作为航道,为了航行安全,自宋至明清逐渐修筑分隔河湖的堤防开挖月河,使航道逐渐渠化并因此逐步东移。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古运河的东侧开凿了现在的里运河。原运河故道局部填充,用作现运河西侧的堤防,上面栽植树木和农作物,但河道走向及河床河堤关系仍清晰可辨,形成两河三堤、古代运河故道与在用的里运河并行的独特景观。

  2006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运河故道(里运河)纵贯高邮南北共43.6公里。从车逻到界首运河沿线几乎所有文化遗产。南门大街、镇国寺塔、平津堰、御码头、马棚湾铁牛、耿庙石柱、杨家坞、万家塘、车逻坝、界首大码头都在其中。 2013年4月26日开始,高邮市主要对镇国寺塔至万家塘范围的城区段约2.8公里的运河故道进行重点整治,恢复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并且部分恢复了杨家船坞的形制,对万家塘船坞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再现了昔日渔民的生活场景。

  06、镇江京口闸

  京口闸位于镇江市润州区中华路古通江运河遗址上,遗址2012年经考古发现,包括已发现的半边和现埋藏于中华路下的部分。已发现的一半遗址由明清京口闸东闸体、明清时期石岸、明清道路、清代碑亭基及龟趺座、清代码头等遗迹组成。2019年,京口闸遗址遗址被列入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唐代至清代,京口闸是漕运咽喉和经长江南上北下的交通枢纽。至清代晚期因通了火车,其“江南运河第一闸”的功能才逐渐淡化,直至民国时期被填埋为路。

  (来源:江苏省水利厅、人民网江苏、今日镇江、百度百科等运河网综合整理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