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运河入江处有一排“苏式仓”,你知道它的作用吗?

2021年02月05日 11:26:35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仪征市江边泗源沟码头附近,渡江路153号江边粮库,有一排风格别致的粮仓,它叫“苏式仓”。只见大门口处一栋东西向的100多米长、20多米宽,外表敦实、古朴、厚重的仓库,仓库的外墙上面挂着国家粮食储备库授权的牌子,这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省政府拔款、省粮食厅建的苏联式粮仓,人们都亲切地叫它“苏式仓”。

  据介绍,这是1954年始建,历经三年,于1957年9月建成 , 志书记载其仓容达500万公斤,在当时是最大的粮仓。仪征人民特别关注,百姓相传称为“万担仓”。该苏式粮仓是建国后苏联援建项目,几乎与共和国同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有特色的经国务院备案的重大粮仓项目。现存质量这么完好,这么壮观的苏式粮仓建筑,全国已不多见。

  旧时运河入江口处

  有两排苏式粮仓建筑群

  由于当时交通很落后,主要依靠水运,因此将粮库设置于仪扬运河入江口处大码头,非常便于进出转运。90岁的王老先生回忆道:1954年发大水,城南只有这里地势较高,没有被淹掉,因此政府选定在这里建粮库,当时建仓库所有的材料都是从南京浦口船运到这里的,工匠和技术人员也是省里面派来的,建仓库工程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为确保仓库的密封,所有的屋面板厚度、宽度、长短除严格按要求加工外,每一块都要经过桐油浸泡,包括室内木质建筑材料, 为避免运输破损,房瓦用稻草绳捆扎,垒墙用的是米浆粘合物(仪征人叫糯米汁),不但牢固,且有很好防水的功能。记者看到,墙面经大半个世纪仍然不需要外粉刷,也没有出现任何的风化。

  仓廒总长度106米,跨度20.5米米,山墙顶高10米,外檐墙高3.8米,仓门2.2×2.8米,内部大型三跨木屋架(5米-10米-5米),仓内中间有二十九排木质圆站柱,合计58根。

  屋面木梁37排,墙体为小型青砖,砌垒规整,严丝合缝。屋面瓦的尺寸(宽24.5厘米、长39厘米),比民间的平瓦小,瓦反面铸有“江苏省地方国营生建机制砖瓦厂”字样,下为防水隔热的油毛毡和浸透桐油的松木(杉木)板材满铺。由于仓内所有望板、椽子、梁架及圆立柱均用桐油浸刷多遍,其纹理至今看上去仍自然清新。

  上世纪60年代,粮食部门又在南面仿建了一排苏式粮仓,约500万斤,上世纪70年代又增建几幢砖混结构的粮仓。

  据了解,江边粮库苏式粮仓历经数次特大洪水(1958年,1965年, 1969年, 1972年,1975年,1983年,1991年,1996年,1998年,2003年,2020年),仍然屹立不倒完好无损。在粮食局广大职工多年的精心维护下,它的使用功能从未降低,且一直在使用中,2018年粮食部门又在苏式粮仓上面加盖了一层树脂瓦,隔热效果更好。

  曾经“转运半天下”

  打造仪征成“乡土记忆仓”

  面对着蔚为壮观的“苏式仓”,仪征市彭先生告诉记者,仪征古代曾建有天下最大的漕运军仓;唐时,仪征的白沙仓是东南第一大仓; 宋代在真州建转般仓,用以卸纳东南六路漕粮,再换船运至京师。 明时掌管国史官员庄昹评价道:“有京师,不能无仪真也。” 据史书记载,古代每年经仪征转运的粮食数量巨大,曾经占全国总量的2/3。

  仪征作为“转运半天下”“襟喉之地”,千年仓储转运文化发达, 但仪征迄今尚未发掘粮仓类建筑群遗址。而仪征江边保存完好的“苏式舱”建筑群,从现状来看,保存完好!其建筑结构复杂,仓架为全木结构且跨度大,屋面铺板紧密,整体外型壮观,内部房樑枞横交错,排列有序,极具艺术美感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仪征粮仓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印记。

  彭先生经过深度梳理,对苏式仓活化利用有了自己独特而富有价值的思考。借鉴外地经验,他认为可将“苏式仓”改成仪征市乡村振兴培训实践基地、各种文化论坛中心,也可改建为“古真州粮仓文化博物馆”。让观众触摸历史、体味根亲、抚忆乡愁,通过了解先祖勤苦创业之艰,激发民众爱国爱家乡之情。

  他山之石

  嘉兴两处苏式粮仓升级为全国文保单位

  无独有偶。浙江省已有两处苏式粮仓升级为全国文保单位。这对仪征江边苏式粮仓保护利用是个莫大的启发。

  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嘉兴秀洲区王店粮仓群榜上有名,成为继长虹桥后第二个国保单位。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