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有个“运河迷”,耗时20多年,收集了上万件运河老物件

2020年11月22日 06:50:04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定名引发高度关注。奔流不息的千年文脉,创生和维持了沿线居民特有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统,有着不少与水有关的文化和习俗。扬州一市民耗时20多年,收藏了上万件运河沿线老物件、老照片、古碎瓷、老石像……每一件都能勾起不少人的乡愁记忆。

  痴迷——

  他耗时20多年收藏上万件运河老物件

  “经常到运河边玩,遇到了就捡回来。”仪征市民李臣星说,20年前,他到大运河边从一渔民那淘到几十片古代碎瓷片。

  李臣星称,那些碎瓷片是渔民在大运河中打鱼时捞上来的,本来想当废品扔掉,他觉得很好看,就要了放在家中。

  “到了杭州出差,发现了上世纪70年代运河沿线生活老照片。”李臣星说,废品收购站内一张张船家生活照吸引了他,昔日运河景象也映入脑海,他花了点钱,将老照片全部买了回来。

  先是古瓷片,再是老照片,渐渐地,李臣星开始迷上了收集运河沿线的老物件,沿线城市的习俗物件,客运票,粮票……他看到什么就收集什么,只要是和运河有关的,他都收集下来。

  积少成多,20多年的时间,李臣星家中关于运河和沿线城市的老物件总计有一万多件,其中还有清代的漕粮税票,上世纪40年代的木帆船登记证书等等。

  见证——

  老照片、老物件反映了当年运河沿线百姓生活

  一堆老照片中,有几张摇橹船在运河中荡漾摆渡的场景,也有防疫医务人员在岸边向船家科普预防的镜头,还有船家岸边休闲喝茶的景象,每一张照片都能勾起运河沿线生活的回忆。

  “这一组照片,应该是大运河杭州段的景象。”李臣星说,从照片的穿着等信息分析,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的运河景象。

  遗憾的是,李臣星一直想寻找扬州段各个年代的运河老照片,一直没有寻到,但却搜集了不少其它城市的交通客票,扬州的专线票价当时才2分多,南京一些长江渡口的票价也只有几分,各类客票品种繁多。

  “这些客票,直接反映了当年运河沿线城市的生活水平。”李臣星说,这也是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不是各个运河渡口的,也还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摇橹船在运河上已难见踪影,木帆船更是早已难觅,现在的大运河上,多是机械动力船,航运繁忙,沿岸的居民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示——

  运河扬州段镇水石器花样繁多

  运河航运上,自古一直流传着 “九牛二虎一只鸡”镇水之物的传说,其中的“二虎”,现今只剩下了一虎,就在湾头老街,而且是无头壁虎,但形状依稀可辨。当地人回忆,1954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水,水位涨至壁虎脚下。

  史料上也曾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又在中桥之北添建了一座木桥,原砖桥改成南桥,是谓壁虎三桥。咸丰四年,废扬州运河壁虎三桥,改为草坝。”壁虎坝与老坝一样,也是清代的归江十个坝之一。在壁虎坝上,曾有两只石头制成的壁虎,作为镇水之物。

  “不仅运河沿线有,很多岸边的居民家中,也有不少镇水石器。”李臣星说,他就曾在运河三湾附近的居民家中,收集了多个家中镇水石器,有的看起来像人,有的看起来像怪兽……这些都是运河沿线居民敬水、畏水的生活写照,也是民间水风俗中不可或缺的遗产。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定名引发社会关注,运河沿线的遗物、老物件等将来也会展出不少。”李臣星说,每一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扬州段不仅有不少运河的治水传说,更有不少散落在民间的治水遗存。

  为了收集民间运河遗存,李臣星曾去过湾头、高邮等运河沿线村落走访。随着渡口码头的减少,一些岸边的渡口遗存有的可能还散落在岸边荒草中。

  “各种渔具、渔船,一些船上的用品等,都是水上人家的一段历史见证。”李臣星说,散落在民间的运河老物件、遗存肯定不少,如果今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征集运河沿线遗存老物件,他也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