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大运河沿岸的变迁 他被称作“运河资料库”

2019年09月14日 11:46:39 | 来源:常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上周三,在常州老年大学的大堂读书区,接过费怀仁递过的名片。名片的背面很别致,印着“中国大运河示意图”,左下角还有放大的“大运河常州市区段示意图”。

  用这样精心设计的有大运河元素的名片来代表费怀仁,还真是贴切。从小住在运河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坚持拍运河;寻觅有关运河集邮用品,编组运河专题邮集;设计运河明信片,把保护运河的意识传向四面八方;跑了大运河沿线的18个城市,编写书籍《邮游大运河》,用邮品和旅游门票,讲述大运河的故事……

  费怀仁设计的明信片样稿

  出生在运河边,高高的石拱桥下是玩水的好地方

  1949年9月,费怀仁出生在古运河畔的升仙弄。他在随笔中这样回忆童年的水乡生活:“中国大运河是伟大的,从小就生长在运河边的我,感到有一种无比的自豪和崇敬。但是小时候还没有这样的认识,只知道家门口有条河,每天早上河边洗菜汏衣裳,傍晚担水煮米饭,河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码头上装卸货物日夜间的闹忙,还有那高高的石拱桥下是小伙伴玩水的好地方……”

  童年的记忆中,还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生病住院。大概是在小学一二年级,有次因为肠道疾病,费怀仁在常州二院住了一个半月。虽然生着病,小男孩哪里肯消停,有一次竟偷偷溜进医务人员的办公室,看到办公桌的信封上,有花花绿绿的邮票,忍不住拿到自己的病床边,照着上面的图画,一笔笔临摹起来。

  护士阿姨没有责备小怀仁,还经常拿来一些从信封上剪下来的邮票给他临摹。“也是因为这个机缘,我喜欢上了画画和集邮,为后来大半辈子的兴趣爱好播下了种子。”费怀仁说。

  如果那时有人告诉这个小男孩,日后他编组专题邮集《信息传递技术》获江苏省邮展镀金奖和全国邮展大银奖,编组专题门票集《塑料门券研究》和《分值门票初探》将分别获江苏省门票展览金奖,《汉字的故事》将在江苏省和全国门票展览中获一等奖。他会张大嘴巴表示不可思议吗?

  自学电子工程,成为厂里的编程专家

  1965年,费怀仁到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念中专,读的是机械专业。4年后从学校毕业,他来到盐城滨海农场,因为有技术,自己又爱好电子工程,不久后就被派往农场医院的放射科工作了9年。

  1978年回到常州后,费怀仁终于做上了和自己的兴趣更相关的工作——他成为了常州市电子仪器厂的一名电子技术工程师。“我一旦喜欢上一样什么,就会钻进去,从来不惜力。”费怀仁说,“那时候书店和图书馆还没有编程的书,我就只能看一点内部资料,或者仪器上的说明书,编程主要是自学的。我英语不算好,所以手边常放一本字典,遇到看不懂的单词就随时查阅。”

  就这样靠着自己的摸索,费怀仁自学成才,厂里的财务管理、工资管理、自动化管理等软件,都是他自己琢磨着编出来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用胶卷记录运河

  上世纪80年代的费怀仁

  也是从回到常州后,费怀仁爱上了摄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逢休息日,他挂着相机,跑遍了常州运河的每一处风景。那时候相机还是稀罕物,人们拍一次照片是很难得的事。身边朋友见他拍运河水,拍古桥,拍码头风光,拍老亭子,唯独不给大家“照相”,总会不理解地问一句:“你怎么只拍景,不拍人呢?”

  费怀仁当时只是笑笑,因为他也没有细想过为什么这么做。“那时候的运河里很闹忙,来来往往的船只很多。我在河边散步,一看到有船队过来,就立刻举起相机冲过去!运河里堵船最长的一次,在东坡公园附近的东仓桥下整整堵了好几天!”几年间,费怀仁“费掉”了多少胶卷,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他为“常州运河之旅”,设计了80枚系列明信片

  2009年,费怀仁从厂里退休。“我认真地玩起了从小就爱好的集邮、摄影和收藏旅游门票。这么一玩,一不留神把运河与这些爱好都给融合起来了。从此一头钻进了运河知识的学习和运河藏品的收集中,一玩就是十年。”他在随笔中回忆道。

  退休当年,费怀仁又重新端起相机(这回已经是数码相机了),分两次从升仙弄家门口出发,每次各用一天时间,天刚亮就徒步在运河畔边走边拍。一天沿着运河一路往东,走到了横林和无锡的交界;另一天则一路向西,走到了奔牛的九里桥。

  那一天从奔牛回到家中,坐在台灯下,费怀仁翻看着相机里斑驳苍劲的老九里桥以及桥上来往的行人,突然萌生了要做运河系列明信片的想法。那时候,常州市运河文化集邮研究会也刚成立,正好需要一些能代表新协会的作品。

  因为对绘画、摄影、电脑技术等都有一定的爱好和基础,费怀仁也就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为这套明信片提供摄影照片和设计邮戳的任务。目前,费怀仁已经设计了80枚“常州运河之旅”系列明信片,运河文化集邮研究会也通过邮局将它们陆续发行。

  “京杭大运河的景点都在我的心中”

  今年6月,赶在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周年纪念日”前夕,费怀仁写了3年的《邮游大运河》终于集结成册。

  《邮游大运河》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用邮品(邮票、明信片、信封、邮戳等)和旅游门票(游览券、参观券、请柬等)藏品,来讲述大运河的故事。“把游品和旅游门票结合,是希望达到一种互补,在叙述运河的同一种内容或同一个景点中既有邮票,又用门票,多角度展示运河,让运河文化的内涵更充实。”说到大运河,老费心里有一本完完整整的账。他拿起这本沉甸甸的作品,快速地从头翻到尾,一字一句地说:“这本小册子里几乎所有涉及地方,我都自己跑过看过,有的还不止一次。京杭大运河的景点都在我的心中。”

  这些年,他跑的地方真不少,包括书中涉及的18个城市,杭州、宁波、苏州、扬州、淮安、济宁、天津、北京……每到一处,奔走在运河沿线,实地考察运河的过去和现在;游览于各地运河经典,体验历史遗风,顺便留下一张张带有运河游览信息的游览券。

  2016年,费怀仁在浙东运河古道的绍兴八字桥边。

  2016年,费怀仁在大运河苏州段考察。

  2016年,费怀仁在南运河天津段考察。

  见证大运河沿岸的发展变迁,他被大家称作“运河资料库”

  说起为了集结游览券,费怀仁讲了个“买椟还珠”的故事:“有一次去运河通州段一个游船景点,为了保证景点门票的完整性,不撕掉副券,就只能买了票后在门口转一圈看几眼就走了。”

  经过这些年的钻研,费怀仁被大家称作“运河资料库”。“京杭大运河是一个可以代表中国的符号,这些年越走近她,越感受到她的魅力,总是看不完,看不厌。特别是近些年,她蜿蜒而过的城市,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费怀仁说。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