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河 | 周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三个维度

2019年07月25日 16:55:18 | 来源:运河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运河沿线省市已纷纷行动起来,建设热潮正在兴起。但也存在着思想准备、战略谋划不足的问题,“谋定而后动”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应当着重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从历史维度看,千年运河给今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什么,我们的传承责任是什么;二是从时代维度看,我们能交出怎样的时代答卷,把一个什么样的大运河传给下一个千年;三是从世界维度看,大运河文化魅力向世界打开的方式是什么,我们能为中外交流互鉴贡献什么。

  一

  经纬中国、化成天下——千年运河最宝贵的文化馈赠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更是贯穿中国的一条主动脉。

  1

  大运河打通了经纬中国的“任督二脉”,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融合发展

  打开中国地图,三级台阶,地倾东南,万流归海。从中国古代的帝都线、文化带的演进来看,隋唐以前,是以东西向的纬线为主,可分为黄河北方文化和长江南方文化两大板块。唐宋以后,则是以南北向的经线为主,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逐渐东移。发生这种重大变化的关键,是隋唐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融合的“任督二脉”。中国大运河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联通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省市,融通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江淮、吴越等地域文化,绵延2700多公里。

  如果说五大水系的东西横向河道和蒙古草原通道、辽西古廊道、河西走廊、珠江西江水道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纬线,那么大运河南北纵向河道与东部沿海通道,以及北京中原湖广通道、南襄隘道、赣江水道、灵渠运道、巴蜀通道、茶马古道、走西口和闯关东通道等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经线,从而形成了一个经纬中国的文明之网,特别是大运河的开通运行,有力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南北交融、东西互动。有学者将清代内陆划分为西北,华北,长江上中下游,东南沿海,岭南,云贵八大经济文化区域,大运河水路网连接除西北、云贵之外的六大区域。

  2

  大运河演化为转动中国历史的文化主轴,孕育了化成天下的核心文明

  大运河的历史应当分为自然之河、人工之河两个阶段:

  自然之河阶段。大运河是“天人合一”的杰作,顺应自然,发挥人力,从源头上讲离不开泗水。泗水沟通河、济、淮、江“四渎”。以徐州为中心画一个圆,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孔孟老庄墨荀等不出200公里之外。轴心文明时期的中华文明在这里诞生,天然南北走向、极为稀缺的泗水古道功不可没,泗水流域堪称轴心文明时期的中华文明的摇篮。“大汉起于小沛”,刘邦故里沛县就在泗水边上。孔子曾到沛县向老子问礼,孔孟之乡就在泗水之滨。儒道释最早正是在泗水流域实现了交汇。如果把大运河作为整体建设成一个国家文化公园,应当可以在徐州运河边上建设中华轴心文明摇篮公园,在沛县运河边上建设大汉之源公园。我们常常用吴韵汉风作为江苏文化的象征,现在吴韵很强,汉风不足,从根本上讲是对徐州地区作为大汉之源、中华轴心文明摇篮的历史地位认识不足,传承弘扬不够。很有必要通过打造摇篮公园、汉源公园,增强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江苏运河故事不仅要讲小桥流水、枕河人家,也要讲大汉之源、淮海雄风。这样,也有利于扭转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标志南强北弱的局面。

  人工之河阶段。中华文化的存亡绝续多次发生在“衣冠南渡”后的运河边。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创新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无锡东林书院是程朱理学传承的“闽洛中枢”。南方运河边走出了王阳明、王艮、顾炎武、黄宗羲等一批思想大家,涌现了姚江学派、泰州学派、东林学派、浙东学派、吴学、皖学、扬州学派、常州学派、南社等一批学术流派。特别是返本开新的常州学派,深刻影响了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近代先驱人物。早期中国共产党先驱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是运河边的“常州三杰”。南湖红船、台儿庄战役、冀东抗战、八路军回民支队、新四军、铁道游击队、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历史遗址和革命文化也都辉映在大运河沿线。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百戏之祖”昆曲、国粹京剧,以及鲁菜、淮扬菜等大都与运河有不解之缘。近现代以来的洋务运动、民族工商业、乡镇企业、苏州工业园区、杭州互联网新经济等也主要发生在运河沿线。

  我们把大运河誉为中华文化的主轴,不仅在于她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的重心东移和南北互动,更重要的是她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与时“更化”、“变在”发展,成为中原文明之后的第二个“文明旋涡”,把中国凝聚成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共同体。大运河揭示了伟大国家、伟大文化与伟大工程的内在联系。从中国地理版图上看,大运河偏居东部,但是从中国第三阶梯的东部大通道来看,大运河恰恰位于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中心地带。“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口、财富的聚集区,其奥秘就在这里。

  3

  大运河是滋养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命脉,也是联通世界的纽带

  大运河是书写在大地上的中华史诗,也是萦绕在中华儿女心头的命运交响。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不屈的脊梁,大运河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血脉。水运文运连着国运,水脉文脉连着国脉。大运河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大运河可以说是综合发展带,概括起来:

  一是内河运输带。漕粮运量在唐代曾达到年200余万石,北宋最高年份达800万石,明清一般在400万石左右。有研究表明,清代某些年份国家税收的七分之五都是通过漕运实现的。大运河在有力保障国家开疆拓土、江山一统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中国东部成为最重要的财富集聚带。今天,大运河仍然是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2016年,大运河江苏段年货运量就高达5.8亿吨。

  二是城镇发展带。运河沿线商埠逐渐发展为城镇、都市。北京、天津是从运河上“漂来”的城市。“中国八大古都”有6个在运河沿线。大运河还孕育了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徐州、济宁、临清等名城,以及西塘、乌镇、南浔、同里、周庄、甪直等名镇。

  三是家园情感带。大运河不仅促进了交通运输、城镇发展,而且带动了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环境、景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哺育了运河儿女,滋养了精神家园。“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作者白居易就曾经长期生活在运河城市徐州、苏州、杭州、洛阳。“一条大河波浪宽”出自始终能引起中华儿女强烈共鸣的歌曲《我的祖国》,词作者乔羽就生长在济宁运河边。生长在泗阳运河边的孙家正也道出了运河儿女的心声:对沿线城市和百姓来说,运河不是“生母”,便是“乳娘”。

  四是中外交流带。大运河是鉴真东渡、郑和远洋的起点,是遣唐使到洛阳长安、马可·波罗南下扬州,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苏禄国王和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进京的通道,也是东北亚、东南亚、南亚、阿拉伯、欧美商旅和文化使者的驿站。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推动下,东北亚、东南亚生成了中华文明圈,欧洲兴起了中国热,穿丝绸服、喝中国茶、建中国园、赏中国瓷成为时尚。中国思想文化对欧洲十五世纪后的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大运河早已成为世界之河,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交流。

  二

  着眼未来、传承创新——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使命担当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时代才能成就伟大的工程,而伟大的工程才可以托举起伟大的梦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为指引,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铸就新时代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高度,把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标志、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为千年运河留下时代烙印,为传承中华文脉交出时代答卷,为焕发中华文明的永恒价值和蓬勃生机贡献智慧和力量。

  1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和利用三篇文章

  “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明确要求,是我们的根本遵循。

  保护好,就是要坚持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对运河故道、水工设施、历史街区、古村古镇、文物遗迹,特别是对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遗存的保护。

  传承好,就是要在普查、抢救的基础上,对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让它焕发生机、重展风采;对运河历史、运河文学、运河艺术、运河名人、运河故事、运河风情特别是运河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挖掘、研究、整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多种方式广为传播和弘扬。

  利用好,就是要积极用好用活运河资源,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使大运河文化带成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工作中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礼敬祖先宝贵遗产,古为今用,牢固树立统筹意识,运用系统化思维,坚持重在保护、统筹实施、持续推进,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在利用中永续发展。

  2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铸就大运河文化带的新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站上了新起点。只有立足新时代,融入新征程,注重整体性、关联性和协调性,统筹纳入国家重大战略,才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一要主动策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拓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宏阔视野。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调发展、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创造条件将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运河沿线关键节点上抛下战略之锚,解决好东部腹地实际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实现运河沿线的城市间平衡、城乡间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平衡。

  二要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彰显家园建设的精神价值。运河沿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家园建设为核心,而不是以景点景区项目建设为重点。要让运河两岸的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有充满希望的生产生活,有割不断的感情纽带,有系得住的田园乡愁,有深沉的精神寄托,使运河儿女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要在修复自然生态的同时,重构文化生态。自然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文化生态是人类发展的条件,两者相辅相成。运河沿线特别是京津冀、鲁北运河故道全线通水、局部通航,是撬动华北生态修复的千年大计,一定会让大运河的生命力更加旺盛,重新焕发出大运河的文明光彩。

  四要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大运河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迈进。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大运河沿线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培育新型农民和农业农村组织。着力发展高端产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着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3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展现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的崭新风貌

  2016年大运河沿线8省市常住人口约5.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7%。经济总量约33.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4.6%。在全国人均经济总量省市排名前十位中,有五个在运河沿线:天津第一、北京第二、江苏第四、浙江第五、山东第九。可以说,大运河沿线是中国的经济重心、创新前沿,是中国“强起来”的核心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为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和把握。总体上说,要坚持规划引领,把大运河建设成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努力实现由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转变,由各自为战向协同发展转变,由线性河道治理向区域辐射带动转变,做到“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使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具体实践中,应当重点打造“七彩长河”:

  一是魅力文化之河。在时间轴上,实现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在大运河的多维展开,达到“一条河看清中华文脉源流”的效果。在空间轴上,实现运河流域文化全景展现,达到“一条河了解中国文化精华”的效果。

  二是美丽生态之河。与“美丽中国”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充分展现运河船舶穿梭之美,活水清水灵动之美,堤岸绿影婆娑之美,流域田园风光之美,建设令人向往的宜居福地、美丽家园。

  三是高端经济之河。依托运河“黄金水道”和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着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力求经济增量以新经济为主,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主,现代服务业以新商业模式为主,形成现代经济板块高地。

  四是精品旅游之河。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彰显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江淮、吴越区域文化特色,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培育国际旅游品牌,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

  五是开放交流之河。充分发挥大运河通江达海优势,促进大运河沿线、内陆地区乃至全球经济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让世界充分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

  六是信息智慧之河。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浪潮和大势,主动拥抱万物互联的新时代,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引擎,推动古老运河焕发青春。

  七是社会共享之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了解历史、亲近自然、感悟文化,让大运河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真正成为富民工程、育民工程、民心工程。

  

  面向世界、融通中外——让大运河文化带成为交流互鉴的新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说,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我们认为,这句话形象生动、蕴含深刻,既是时间上的流动,也是空间上的流动,既指中国的空间,也含世界的空间,既有实体空间,又有网络空间。大运河原本就是世界之河。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今天,我们建设的大运河文化带,应当是古今辉映、令人向往的世界级文化高地。

  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把大运河故事中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道路、中国力量阐发出来、传播开来,让大运河文化带“流”起来、“动”起来,“走出去”、“引进来”,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

  1

  用好世界文化遗产交流平台,让世界通过大运河了解一个文化的中国、多彩的中国、博大的中国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31个遗产区,85处遗产点段,河段总长1011公里。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文化交流中最具号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的媒介。与一般文化遗产不同的是,大运河文化具有流动、活态、线性、网状的特征,遗产资源点多线长、面广量大,能否兑现申遗承诺,在保护传承利用上创造中国经验,走在世界前列,我们面临着严峻考验。

  要内外兼修,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交流,在学习借鉴国外遗产保护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七个一批”:探索建立好一批运河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好一批大运河博物馆、主题馆、遗址公园、文化公园。抢救保护好一批大运河非遗传承人。创作展演好一批大运河主题文艺精品。创建选树好一批运河名城、名街区、名河段和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组织开展好一批行走大运河、运河马拉松、运河龙舟赛等品牌活动。创新打造好一批运用AR/VR技术的网上数字博物馆、专题互动馆、个性体验馆,重现大运河作为“文化长廊”“科技宝库”“繁华城镇带”“名胜博览馆”“民俗大舞台”的迷人风采。

  2

  打造国际运河城市交流平台,让运河成为中外交流的通用语言和情感纽带

  据统计,全球共有500多条运河、3000多个运河城市,分布于五大洲51个国家,运河及其文化已经成为国际对话交流的通用语言。2009年扬州联合全球运河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成为中国唯一的运河国际性非政府组织,每年举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或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有力推动了中国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和国际交流合作。2018年,要以中国和欧美运河沿线古镇为重点,继续扩大世界运河古镇联盟交流合作。2019年,力争承办好世界运河大会,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之际,向世界推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新成果。

  目前,我国已缔结友好城市2340对,遍布130多个国家,仅江苏就有友城303对。要把大运河文化中外交流由运河城市向友城拓展,由文化交流向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拓展,不断打开交流新话题,开辟交流互鉴新境界。

  3

  对接“一带一路”交流平台,在民心相通中构建命运共同体、文明共同体

  建设“一带一路”,是我国加快新一轮对外开放、推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举措,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响应。但国际上也有一些诋毁中国战略意图的杂音。为此,我们推进“一带一路”,不能只抓经济不抓舆论,只建硬设施不建软实力。“一带一路”在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上,还要实现民心相通。

  大运河自古就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大运河文化带西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更是“一带一路”的天然纽带。推进文化相融、民心相通,要实施运河与“丝路”文化研究工程、运河与“丝路”文化交流工程、运河与“丝路”文化贸易工程、运河与“丝路”媒体传播工程。

  从根本上说,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千年运河孕育的“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精神,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推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实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经纬世界,和合天下,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作者:周琪,江苏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