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大运河苏州段上的桥

2019年03月28日 10:39:1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上津桥

  上津桥位于苏州市阊门外枫桥路上塘街西首、枫桥路东端,跨越阊门运河,东邻广济桥,西望永津桥。始建年代无考,明末重修,清代中期地方典籍偶有提及,但均不言其历史沿革。仅见桥身西南侧金刚墙上刻有“丙寅年河道会重建”,“上津桥公埠”等字。以此推测,桥可能重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重修。该桥半圆拱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全长42.45米,宽3.7米,净跨12.2米,矢高5.9米。赭色花岗岩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两坡共有踏步60级。桥栏以青砖砌成,间以石望柱,上覆石条。

  二、下津桥

  下津桥位于苏州市阊门外枫桥路上津桥与枫桥之间,原名通津桥。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建,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道光二年(1822)再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修,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再修。该桥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全长36.7米,净跨12.2米,矢高6米,中宽4.8米。劵拱为青石分节并列结构,其他部位以花岗石砌筑。有条石栏,两坡铺条石踏步,南27级,北32级。

  三、吴门桥

  位于中国江苏市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北连盘门大街,近水陆城门、水关桥,南接盘门横街。

  北宋元丰七年(1084)建,初名新桥,由三桥连缀而成,故又称三条桥。南宋绍定年间改建为三孔拱桥,名吴门桥。明正统年间,苏州知府况钟重建,弘治十一年(1498)水利郎中傅潮修。清顺治三年(1464),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改为单孔拱桥。

  今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全长66.3米,净跨16米,中宽4.8米,矢高9.85米。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构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拱券并列砌置。桥面石雕轮回纹。条石栏板。南北落坡各砌踏步50级。

  四、灭渡桥

  灭渡桥,横跨京杭古运河,西接南门路,东连杨枝塘路,北通葑门西街。

  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该处为水陆要津,原有渡船,因旅客不能忍受舟人把持敲诈,由僧人发起集资募建桥梁,取名“渡”。今讹称觅渡桥。桥为薄型单孔拱式,东西走向,通长81.3米,净垮19.3米,矢高8.5米。原两坡各设53步石级。该桥采用增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水流湍急、过往船只体量大、往返频繁的需要;在拱顶与面石间不加填层,并尽量增加桥身 坡长,使大桥平缓易行,高而不峻,稳重大方,堪称江南古桥梁中的成功作品。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宝带桥

  宝带桥,又名长桥,与赵州桥、芦沟桥等合称为我国十大名桥。1956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带桥兴建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维持了400多年后坍圯。到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重建。元代修筑为长石拱桥。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重建为现形制与规模。清康熙九年(1670年)被大水冲圯三年内修复。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林则徐主持修理,费“工料银六千六百七十两有奇”。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3孔。同治二年(1863年)英军戈登驾舰攻打苏州,拆去桥中间大孔,酿成南面26孔连续倒塌之惨状。抗战时期,南端6孔被日军炸毁。解放后,1956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竣。同年,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至1992年期间,江苏省文化厅拨款,进行了4次修缮。2002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宝带桥进行全面整体维修。2004年7月在桥北端东侧的运河航道中安装了两只圆标级航标灯,以防止船舶撞击。

  六、彩云桥

  位于苏州市郊横塘镇,跨越京杭大运河,桥始建无考。现桥为1928年重建。桥身东西走向,东端引桥折北,与长堤相接,由此经驿亭去胥门;西端引桥南北落坡,向南步市镇。三孔石拱桥全长38米,中宽3.7米,中孔净跨8.5米,矢高5.6米。东次孔设有纤道。因大运河拓宽,1992年迁建此桥于胥江上。今桥西堍与驿亭相接,东去数百步即唐寅墓。桥与驿亭相辉映,为横塘镇的重要古迹。1982年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七、垂虹桥遗址

  垂虹桥,位于吴江市松陵镇垂虹景区。东西走向。桥东接花园路,西接公园路,南临垂虹路,北靠垂虹景区。

  垂虹桥,旧名利往桥,俗称长桥,东西走向。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那时为木结构。当时,即被誉为“三吴绝景”,元至元十二年(1275)重建,为85孔。元大德八年(1304)增至为99孔。泰定二年(1325)易石重建,为62孔,桥中间有三大孔凸起以通舟,两堍立“汇泽”、“底定”二亭,并各立着一对石狮。元末明初时,扩为72孔。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为62孔。成化十七年(1481)又改为72孔。民国四年(1915)重修时,见有44孔。1957年8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时,见有47孔。1967年5月2日晚,垂虹桥突然坍塌。现存东西两端桥洞16孔(显露在外)。1986年7月,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7月,吴江市开发区建“垂虹遗址公园”,在西端挖出11孔桥洞,对其中的7孔进行了清理维修。2004年11月,吴江市政府在“垂虹遗址公园”的基础上建垂虹景区时,垂虹桥东端的9孔桥洞、桥堍、牌坊、汇泽亭等遗迹清理出土。至此,虽已见不到“三起三伏,蜿蜒如龙”的长桥全貌,但仍可看到昔日垂虹桥的绰约风姿。

  八、安德桥

  安德桥,又名平望桥,位于平望镇司前街。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宋淳熙十二年(1185)重建,明、清两代多次修建。现存之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拱形单孔,南北走向,跨于大运河与古頔塘交汇处。全长49.8米,中宽4.53米,堍宽6.3米,跨度11.5米,矢高9.3米,均系花岗石砌置,行制恢宏,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诗云: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

  九、安民桥

  安民桥,俗称北渡桥、北大桥,位于平望镇北大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始建,崇祯二年(1629)重建。拱形单孔,东西走向,除武康石间壁和青石金刚墙外,其余由花岗石砌置,劵石上刻有信士捐银造桥和祈告家门昌盛、太平如意的图案。全长36.7米、宽4.6米,跨度9米,矢高8米,矢跨比为1:1.125,为少见的陡拱桥。

  十、三里桥

  三里桥,元泰定元年(1324)始建,明清两朝先后重建,现桥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由江苏水利总局督同吴江、震泽两县官民重修。单孔拱形,东西走向,跨江南运河。全桥由花岗石构筑,总长54.5米,跨径14.5米,矢高8.15米,顶宽4.65米,堍宽5.08米,拱圈以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东桥台设宽约50厘米纤道,以利船民纤挽。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