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从曾经的荣光走向辉煌的未来

2019年03月27日 11:38:59 |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运河夕照

  春秋晚期,泗水吕梁洪,急流似箭,猛浪若奔。孔子带着弟子特地来观看洪水,据说那句流传千古的哲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即是孔子在此有感而发。2500年后的今天,大运河徐州段曾经的绝险之地吕梁洪早已淤废,一座文化园围绕着这处大运河文化遗产正在建设。

  “处于汴、泗、黄、运四河交错之地,运河给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迹、名人轶事。”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其谱对记者说,“因为借道黄河,运河给徐州既带来繁荣也带来灾害,并为徐州注入了开放包容、豪放强健的城市性格。今天,徐州正在以‘不舍昼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户部山

  四河汇聚,五省通衢,自古兵家必争

  徐州黄河故道的坝子街大桥北岸,有一座碑阙合一的仿古建筑,上书“汴泗交汇”四个大字,古代汴水在这里——也就是古徐州城东北角——汇入泗水,流向南方。

  “在古代,河流就是交通干线。”中国矿业大学胡其伟教授告诉记者,“汴水发源于河南荥阳,从西北方流来,泗水发源于山东沂蒙山脉,自北向南流,汴水在徐州古城东北角汇入泗水流向南方,流进淮河进而汇入长江。因此以徐州为中心,形成了北上齐鲁、南下江淮、西通中原、东达大海的水陆交通网络,这就决定了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1128年起,黄河南徙,夺汴、夺泗,进而夺淮入海,大运河徐州段由此借黄行运。昔日徐州城下,大河奔流,帆樯林立,每年有上万艘官、商、民船由此北上,储存、转运粮食的广运仓是运河沿线四大粮仓之一,徐州成为苏、鲁、豫、皖和直隶的交通中心,被誉为五省通衢。然而黄河是一条任性、狂野的河流,历史上曾不断地决口、改道,给徐州带来了严重水患,仅明代276年间徐州就有120次水灾。

  徐州地区有句民谚:“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今天的户部山古建筑群被建成徐州民俗博物馆,但在古代却是徐州高档住宅区。“明天启四年(1624年)黄河决口,水浸徐州3年不退,户部设在徐州的分司衙门迁到南山上,负责赈灾,南山后来就被称为户部山。”徐州民俗博物馆馆长李春雷说,“考古发现,明代天启年间的徐州城,在今天徐州城地下约8米深,差不多有3层楼高,这就不难理解徐州的富人为什么要扎堆户部山这处高地。”漫步庭院深深的户部山,讲解员会一一历数大院主人的来历,余家是徽商,翟家是晋商,郑家是苏商,刘家则是徐州本地人,这里的建筑风格兼收南北,见证着徐州五省通衢的地位和漕运文化的变迁。

  大运河徐州段还有吕梁洪、百丈洪两处险要之处,其中百丈洪被苏轼形容为“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而吕梁洪每年有大量官、商、民船在此覆没,因此船夫们过洪时不仅要在船头浇酒祭祀龙王,还要向水中撒钱。正是为了避开黄河和二洪,从嘉靖年起大约半个世纪,明政府自山东与徐州交界处开凿南阳新河和泇河,又经历百年至清康熙年间,中运河完工,徐州段实现黄、运分立,奏出一曲人类抗争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赞歌。

  在江苏运河城市中,红色文化在徐州浓墨重彩,极具特色。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内松柏常青,巍峨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高耸入云,塔边的碑廊内镌刻着28396名烈士的姓名。70年前,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大地硝烟弥漫,淮海战役的胜利为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碾庄战役是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在碾庄战役的示意图前,讲解员逯禹彤解说道:“解放军营造要攻打徐州的假象迷惑敌人,真正目的则是消灭驻扎在徐州以东的黄百韬第七军团。1948年11月11日,黄百韬兵团被追堵包围在陇海铁路和大运河交汇处的碾庄,双方数十万人马在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6公里的狭小区域里日夜厮杀,经过11天激战,黄百韬兵团被全歼,这场运河边的大战也基本决定了淮海战役的胜负。”

  流金淌银,哺育城市,串起历史文脉

  蔺家坝船闸每40分钟开合一次,每次可以放行8艘2000吨货船。船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是京杭运河江苏段的“北大门”,北经湖西航道抵微山湖,南通京杭运河徐扬段达长江。水运成本低、排放少,每天满载煤炭、黄沙、钢材的船只络绎不绝,2017年这里共放行船舶4.7万艘,载重5300多万吨。

  大运河徐州段长201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最长的,且可以昼夜通行2000吨级船舶,每年实际运量达1.5亿吨,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电煤、建材等重要物资运输的交通动脉,担负着长三角地区大宗物资中转集散的任务,保证了东部地区社会正常运转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不仅如此,大运河徐州段的不牢河、中运河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输水通道,昔日向北方输送漕粮的运河,今又承担起向北方供水的重任。

  对于徐州,大运河更是这座城市的生命之河。徐州北面有微山湖,南面有骆马湖,它们都在古代因运河而形成,且都是徐州的水源地,如果没有大运河取水调水,市民生活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运河是徐州这座城市的生存命脉。

  大运河也承载着徐州的城市文脉,史前文明、楚汉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运河两岸。土山古镇位于邳州,三国时关羽被曹操包围于此,与之约定“降汉不降曹”等条件后投降,《三国演义》的记述使这座古镇驰名中外。这里的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天顺三年(1460年),是我省规模最大的关帝庙。关帝庙前院石碑,记录了1938年7月邳县抗日义勇队在关帝庙内成立;西北角的一间小平房,曾经是淮海战役粟裕将军的前沿指挥所。明清时,天南海北的客商云集土山,货物通过京杭运河在此周转流通,2000多年历史浓缩在这座小小古镇,使之成为今天运河寻胜的好去处。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徐州以新的视角来梳理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并将之规划为“三园两带十八点”,淮海战役纪念建筑群、北洞山汉墓、梁王城遗址、骆马湖景区、乾隆行宫·山西会馆、奎山塔·广运仓遗址、狮子山楚王陵遗址公园、淮海战役碾庄战斗纪念馆、王杰纪念馆、下邳古城等运河文化遗产集点成线、汇线成面,历史文脉因运河水的滋润而更加光大。

  治水兴业,熔铸古今,建设美丽家园

  12.5公里长的丁万河,犹如一条碧玉腰带,串起徐州北区现代产业园区和一个个居民小区。去年底,丁万河被评为全国首届最美家乡河。

  然而就在5年前,这里还是徐州的“龙须沟”。琵琶村(现琵琶社区)老村长梁开银在丁万河边生活了80年,他告诉记者,丁万河的前身是清朝的“水线河”,是清康熙年间开挖的黄河分洪水道,因为直通大运河,丁万河一度成为运煤运沙的集散地,岸边到处是垃圾场,居民夏天都不敢开窗户。为了治水,徐州壮士断腕,关闭化工企业、关闭煤沙堆场、迁移畜禽养殖,并拿出5亿元治理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如今的丁万河碧波荡漾,岸边林木苍翠、芳草萋萋,沿线分布着座座公园,这是一幅现代版的“大禹治水”。

窑湾古镇

  今天的窑湾古镇是旅游景区,现存800多处古建筑让人遥想当年古镇因河而盛的景象。清代开中运河,窑湾处于运河与骆马湖交汇的拐角,因为水位落差大,逆水需拉纤行舟,不宜夜行。窑湾又处于中运河中点,南来北往的商船需要在此停泊休憩,补充给养,产生了“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的繁荣。全国各地商家迅速云集,使窑湾一度成为南北水运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新沂骆马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杜娟告诉记者,从清代起,窑湾古镇先后建成8个商帮会馆,其中山西人经营钱庄、当铺,福建人经营烟丝,苏镇扬商人经营日用品,江西人开药铺,山东和安徽商人经营码头货船生意,河北人买卖牛骡,河南人则从事贩运、开作坊……窑湾成为各地文化的大熔炉。

  不光城镇,乡村也乘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东风美起来、富起来。沛县湖西渡是湖西航道众多渡口中名气最大的,汉高祖刘邦从古沛小城过此渡到夏村去吃樊哙的狗肉是民间传说,刘少奇过此渡口经湖西秘密通道去延安则是史实。这里还是沛县惟一的状元金代邵世矩的家乡、明代管理京杭运河的工部分司衙门驻地……汉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汇聚在4万亩希望的田野上。

  依托大运河和微山湖两大优质水源,湖西农场是全国著名杂交稻育种基地、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就在不久前,湖西农场与绿城集团签订总投资达到1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将湖西农场规划设计成为原乡、康养、农创、教育、宜居五个特色小镇,总投资3亿元的湖西农创特色小镇将于本月动工建设。

  浏览规划就会发现,徐州大运河文化带围绕着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正在“下一盘大棋”,从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发展旅游,到配置调度水资源、发展航运,再到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实现产业融合和结构升级,撬动的是整个徐州的高质量全面发展。

  一条运河从昨天流向明天,一座城市从曾经的荣光走向辉煌的未来。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